6月19日,国家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集发自然研学营地资深导师焦春红应邀做客我系,为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师生带来题为“研学导师、营地教育与行业发展”的专题讲座。讲座聚焦研学旅行行业前沿动态,深入探讨研学导师核心素养及营地运营模式,并解析了“营地教育”与“研学旅行”的联系与区别。

讲座伊始,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教研室主任孙英杰对焦春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她在开场白中表示,研学实践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我校历来高度重视实践教学育人,期待通过与专业研学机构的深度合作,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讲座中,焦春红结合其丰富的行业经验,系统阐述了研学导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研学营地的典型运营模式以及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她特别强调,研学导师的角色远不止于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需兼具跨学科知识、实践能力与深厚的人文关怀。“一个优秀的研学导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焦老师分享了多个生动育人案例,阐释了研学活动在拓宽学生视野、提升综合素质方面的独特价值。针对研学导师培养,她提出了“四个核心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安全管理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和教育引导能力。针对学生关注的焦点,焦春红对“营地教育”与“研学旅行”进行了专业区分:研学旅行侧重于“行中学”,依托旅行过程和目的地资源开展教育;营地教育则聚焦于固定场所的沉浸式体验,通过系统性课程培养团队协作、自主探索等能力。她指出,两者虽形式不同,但核心目标一致,即通过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为华北地区规模最大、课程体系最完善的研学教育基地之一,集发自然研学营地年接待学员超5万人次,其专业实践为焦老师的分享提供了坚实的行业基础。
在互动环节,学生们踊跃提问。针对“如何规划研学导师职业发展”的疑问,焦春红从职业资格认证、实习实践积累、核心能力提升等方面给予了详尽指导,加深了同学们对职业前景的理解与信心。

讲座尾声,孙英杰代表人文社科系表达了与集发自然研学营地建立长期、深度合作关系的意愿。双方一致认为,校企协同育人是培养新时代文旅行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模式。